近日,遼寧朝陽一支約120人的老年暴走團占據道路中央,與兩輛消防車和一輛救護車迎面相遇。面對緊急車輛的鳴笛示警,這支統一著裝的隊伍以“保持隊形”為由拒絕避讓,雙方僵持近兩分鐘,最后以救護車靠邊讓行,徒步團列隊通過而告終。這一事件在網絡上引發熱議。
近年來,從老年暴走團占用機動車道、無視應急車輛,到“廣場舞”因噪音擾民引發沖突,類似行為不僅擾亂公共秩序、影響他人生活,更讓“健身”變“添亂”,成為亟待規范的社會問題。
老年人鍛煉是國家大力提倡和鼓勵的,是“老有所樂”的具體體現,也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需要。但若脫離規則約束,便可能越過“合理邊界”。讓老年人鍛煉回歸“遵規守矩”的正軌,應多方施策,“軟”“硬”兼施,“疏堵結合”。
▲占據公路的暴走團。AI生成
加大宣傳力度,明晰“走有邊界”。針對部分老年人公共意識、規則意識薄弱的實際,相關部門和社區等應常態化開展《消防法》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《治安管理處罰法》《民法典》等專題宣講,用案例解讀、情景模擬等方式讓老年人明白,健身是個人的自由和權利,但自由從來不是隨心所欲,而是有限制的,那就是不能侵犯國家的、社會的、集體的、他人的利益,尤其不能越過公共安全的紅線“邊界”。占用應急通道、阻礙救援車輛通行,看似是“小事”,實則可能延誤救援時機、危及他人生命,一旦造成嚴重后果,必將受到法律制裁。唯有讓“規則意識”深入人心,才能從思想上遏制“任性暴走”。
完善懲戒制度,明辨“行有所止”。針對“老年暴走團”、廣場舞等活動行為出格的問題,可以先溝通、協商解決,如果道德的“軟繩”拉不住“暴走”的沖動,必要時應通過執法手段進行約束和懲戒,加大處罰力度,提高違法成本;可建立“紅黑榜”制度,對遵守規則的團體予以表揚,對屢教不改者限制活動資格;開通市民舉報通道,鼓勵公眾監督不文明行為。此外,相關部門可結合城市規劃,劃定專門鍛煉區域,增設老年健身步道、活動廣場,配備基礎設施,從源頭減少“搶場地”“占通道” 的矛盾,明確活動時間、音量標準等,引導老年人在合法區域鍛煉活動。
提高自身素養,明白“道亦有道”。老年人應該明白,真正的健身之道不僅在于“修身”,更在于“修心”。“為自己的健康,卻讓社會得病”,顯然不是希望社會和諧安定的老年人應有的選擇。因此,老年群體不能“倚老賣老”,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,筑牢規則意識,不做失德違法的事,為社會的和諧運轉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。
莫道桑榆晚,為霞尚滿天。只有“他律”和“自律”共舞,才能既保障中老年群體健身需求,又維護好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,讓每一次鍛煉都“合情合理又合法”,這樣的“夕陽紅”才會更和諧、更動人。(圖片源自網絡)(竹風)